(通讯员:王晓沛 杨洁)
01飞机坐哪里最安全?
结论:头等舱不可靠,中间风险最大。
为求证问题,《大众机械师》独家研究了从1971年以来美国有幸存者的商业航班空难,从机头到机尾统计了每个乘客的生还情况;同时还把机舱内分成了4个部分,分别统计他们的生存率。在运用了两种分析方法后,它们得出同样的结论:机身后排1/3乘客的幸存率更高。但这些位置一般人都不愿意坐,原因很简单,就像我们平时坐公交很少人愿意坐后排一样。最“值钱”的头等舱,反而不太可靠。
这里还有一个“五排定律”,即如果座位5排以内有出口,遇到事故生还的几率会大得多,因为空难幸存者通常是那些平均需要移动5排的距离就达到出口的人。
图:绿色代表生还率最高、黄色次之、红色最低
02当发生坠机时,什么姿势最安全?
在NASA实验中,当驾驶舱被“撕裂”后,那些没绑安全带的“试验人”最先遭遇了粉碎性的撞击。那些“做好准备”应对冲击的人状况更好:他们要么把头放在双膝中间并抱住腿;要么把头护住,靠在前座靠背上。
应对冲击的正确姿势
这样可以将腰椎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并保护自己尽可能少的受到飞行碎片的伤害,尽管他们仍然冒着脚踝受伤的风险,但是相比于灾难性的悲剧来说,这种代价已经很小了。
03机长不会告诉你的“黑色10分钟”
民航业内,一直流传“黑色10分钟”的传说。因为有将近70%的空难事故,都发生在“黑色10分钟”,即飞机起飞阶段的3分钟和飞机着落阶段的7分钟。
飞机失事一般十分突然,甚至来不及向旅客发出警告便开始坠毁,但它会伴随一些明显的预兆:比如飞机开始急剧下降、舱内出现烟雾、舱外出现黑烟等等。应急出口位置一直被称为经济舱的“一等座”,不过,老弱病残孕一般不会被允许坐在应急出口位置。飞机出事后的一分半钟内是逃生的黄金时间,把握逃生的“黄金90秒”可以大大提高生存几率。
04有“恐机”的人,选择什么时间段飞机较好?
答案是早上。
因为随着地面温度的升高,气流会变得越来越不稳;气温一般在下午2点左右最高,所以一般颠簸在11点到3点比较强烈,在早上和夜间比较少。据闻机组人员也会选择在中午训练,加强起落技术。对有恐机症的乘客来说,最好预定早晨的航班。
05机长和副驾驶,不会吃一样的食物
同一趟航班飞行任务的机长和副机长,是坚决不被允许食用同一类餐食的。这主要是防止食品中毒,导致他们同时出现身体异常,这样飞行中的飞机就容易出现问题。
06飞行前,为什么要打开遮光板?
飞机在开始飞行或即将降落时,广播会提醒旅客打开飞机遮光板。据闻,这是一个很细微的安全法则,打开遮光板可以让乘客及时的知晓外面的情况,如有危险也可以及时采取行动。
07明明不让吸烟,为什么飞机上有烟灰缸?
这是飞机的一项无奈“下策”,主要是担心烟瘾大到不行的乘客偷偷吸烟,乱扔或乱塞烟蒂,造成不可挽回的安全隐患。
不过飞机上的烟雾警报装置还是相当敏锐的,建议还是不要抱存侥幸心理。
08飞机窗上居然有小孔?
图:飞机舷窗上的“小孔”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飞机舷窗上有个小孔,你看到的飞机舷窗,其实有3层:最里面是塑料,中间和外部是玻璃。这个小孔的作用便是用于调整气压。
09为什么所有的飞机舷窗都是椭圆形的?
这里有个大学问:当飞机飞行到万米以上时,飞机外气压逐渐稀薄,飞机内气压变高,椭圆形设计可承受更多压力,也是从乘客的安全出发所考虑。
科普至此,全世界每年死于空难的约1000人,而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达70万人,从这个意义讲,乘飞机也许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但飞机一旦发生事故,带来的往往是毁灭性灾难。
因此,飞机上自救手册还是要认真阅读下的。
最后,“别藐视飞机上那些奇怪的规定,每一条的背后可能是拿血泪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