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光明与一世韶华

人过三十,久未读书,忙于工作,忙于父母,忙于女儿,这也算是给自己懒惰散漫找的借口和慰藉。一日,女儿问:爸爸爸爸,给我再讲一个新故事吧?我竟哑然。女儿虽小,但好故事,从小讲至三岁,做父亲的我竟已无新故事可讲,终被“新”故事打败,新近为女儿读《三字经》中“幼不学,老何为?”、“人不学,不知义”等句子萦绕脑海,成为了三十岁自己的尴尬境遇。为了最长情的陪伴,为了“老有所为”,茶间饭余渐渐成为了我读书的欢乐时光,一杯清茶,一本老书,还有绕膝女儿。

亲子阅读时光是温馨而闲暇的,家里的老书总是阅读第一首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买了近十年了,它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自传体代表作,是妻子2007年赠给读高中的弟弟,期待弟弟像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海伦·凯勒一样来面对高考,而后2012年我和妻子结婚前,妻弟又将此书转赠给了我。海伦·凯勒(Helen Keller),是美国的19世纪著名的聋盲女作家、教育家和演讲者。她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哑人,还获得过代表美国公民最高荣誉的“总统自由勋章”。著名文学家马克·吐温给予了海伦·凯勒很高的评价:“19世纪有两位伟大的人物,一位是拿破伦,一位是海伦·凯勒。拿破仑试图用武力征服世界,他失败了;海伦·凯勒试图用笔征服世界,她成功了。”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一本很好的亲子读物,海伦·凯勒以聋盲女子独有的细腻笔触、美妙空灵的语句,描述了自己生活的故事和受人敬重的安妮·莎莉文老师的故事,对书中描述的故事,小女儿听得津津有味,有些情节还会让她潸然泪下。一篇又一篇平淡而有生机的故事,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告诉我们她是海伦·凯勒,她是一个普通人,她热爱生活,她努力生活,她如何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从一个爱发脾气的又聋又哑的古怪盲女转变为爱好求知、性格温存、饱览群书、知识渊博、并且能够开口说话甚至成为一名演讲家和教育家。也许生活就是一把无情的刻刀,雕刻着酸甜苦辣,雕刻着迎来送往,但它知道简单的几笔雕刻不过是儿童的信手涂鸦,伟大的雕像总是遍体鳞伤。勇敢面对现实生活,凭着一颗坚强的心,不断雕刻自己,最终在逆境中崛起,这不就是海伦·凯勒坚强、不放弃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海伦·凯勒的世界只有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但她却活出了色彩、活出了音乐,她甚至顽强地认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她要看她的朋友们,因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她的生活值得一过。

第二天,她要看人类和自然的历史,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去感受历史与艺术的波澜壮阔。

第三天,她要在平凡的世界中,在平凡的人们中间度过平凡的一天。

字里行间,我感觉不到一丝丝的悲伤,只有得到光明后的欣喜和对这三天的期望与珍惜,不只关乎顽强和不放弃,这也是我以往读这本书忽略的东西。书,每读一遍,就有一遍新的感触,有的跨越字里行间,有的触及心灵深处。

有时我想,倘若我盲了,是否能淡然面对永久的黑暗?可又未曾多想,无助感和孤寂感便涌上心头。如果我盲了,我如何用余光偷偷瞄父母头上刺眼的白发眼角纵横的皱纹,感慨父母为何匆匆老了?如果我盲了,我如何用炙热的目光看着我美丽的妻子,如何青涩到成熟,相伴到老?如果我盲了,我如何用希冀的目光看着我稚嫩的小女儿,如何从小草长成大树,如何从懵懂长到成熟,如何从小学、中学、大学直到工作、成家、生儿育女?人的身体从光明走向了黑暗,可人的心灵又如何从黑暗勇敢走向光明?一个哲人说过:“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强壮的躯体。”如果没有完善的身体组织,我们需要的是意志上的顽强,不向命运投降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事关坚强!

    与海伦·凯勒相比,我们太幸运了,我们还拥有美好的一切——健全的体魄、健康的父母、美丽的妻子、听话的儿女……我们一定要牢牢抓紧拥有的一切,现在的每一分一秒,不要让光阴虚度,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许你三生三世,不如陪你一世韶华,这事关珍惜!

假如我有一世韶华,我定不负那匆匆流转的岁月,勤奋、努力,每一件事每一个工作都认真对待,将来的我,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

假如我有一世韶华,我定不负苍老的爹娘、恩爱的妻子、乖巧的儿女,携手相伴、真心永远,不离不弃,将来的我,一定会开心现在顾家的自己;

假如我有一世韶华,我定不负你我的朋友,真诚以待,热情相守,将来的我,一定会满意现在真诚的自己。

幸好这一切我还有!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