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9日20点,国航A340-300型B2388机4#发动机空中出现技术故障,备降莫斯科机场,需紧急抢修。自此,一场异国抢修飞机的战斗在国航股份工程技术分公司成都维修基地机务队伍中拉开序幕。
争分夺秒——组建临时抢修小组
9日当晚,成都维修基地领导、航线部和技术发动机工程师第一时间齐聚双流机场,通过查看空客报文系统、与机组通话了解该机的技术信息,初步断定是该机4#发动机的径向轴断裂故障,于是调动各部门具有国际护照的精干力量,生控部紧急组织组建以航线部为主要力量的临时抢修工作小组。同时,技术部发动机工程师、质量部内窥检查人员等精兵强将也支援加入。
抢修小组与任务同时接过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和巨大的压力,异国抢修、陌生的工作环境、紧迫的时间、不适的天气,都将考验着每一名“参战”成员的神经。任务就是命令,时间就是效益,为了能尽早抢修好飞机,迎接即将到来的暑运高峰期,6月10日凌晨5点,抢修小组先头部队6人坐上了飞往北京的首班飞机,5人赶赴莫斯科进行发动机内窥检查,查看该发动机的具体“伤情”,由于确定是发动机TGB径向传动轴的断裂,更换发动机势在必行;具有丰富340机型维护经验的魏强同志留京对新发动机状况进行全面勘察,查看该发动机的缺件情况、空托架状况、为换发工作准备工装设备、航材等等,并直接起运莫斯科;6月11日,14名换发人员全部到达莫斯科。
37小时艰苦决战——时间与安全并进
由于发动机和器材出海关困难、俄罗斯独立节放假等储多原因,16日晚11点换发工作才能正式开始。虽然此时大家精力都不是最佳时候,但是异国抢修,时间来不得半点耽误,换发小组还是克服重重困难开始工作。
由于护照限制挑选的14名成员,虽然都具备340机型工作资格,但动手工作的熟练程度还是不尽一致。根据当时情况,换发小组统筹兼顾,科学分配技术力量,一旦开工就再没有工作间断。
17日早上,旧发动机吊下后,为保证充足的体力,保证在安全的条件下施工作业,“安全”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触碰的底线,小组实施两班倒连续通宵工作,9人回宾馆稍作休息,补足精力体力;5名同志继续安装、串倒附件,在新发动机上需安装6个连接附件齿轮箱上的新部件,滑油和气源系统从旧发上串倒15个旧件,工作量、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下午2点左右,串件结束,串件的同志才回去休息,经过简单休息后的9名同志开始吊装发动机;晚10点,5名成员再次加入。连续作战下,在完成收尾工作时是最困难的时候,精力、体力都在下降,全体成员咬牙坚持。每一项工序完全按工作方案标准施工,检查、复查完全没有漏项,小组成员相互提醒,相互协商,努力让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18日上午8点多,终于开始发动机试车工作,小组成员严格遵守当地试车要求,先拖飞机到试车位完成发动机启封和慢车测试,慢车后又拖回维修机坪进行油滤更换等检查工作,最后又将飞机拖到试车位完成发动机大车试验。
18日12点左右,换发小组尽最大的努力,成功完成共21项缺件安装、发动机吊装及更换、发动机试车任务,光荣完成使命,出色完成本次抢修任务。
精诚配合——全小组成员携手同行
在谈到莫斯科的这次抢修工作时,所有参加本次换发的成员用到最多的词就是“团结”、“团队”……。小组成员来自一线各个单位,人员虽多但配合默契,大家顾大局、识大体,有分工也有协作,共同努力、相互协商着解决问题。虽然这是一支临时组建的换发队伍,但却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团体,出色地展现了整体的实力。
连续工作,无论是干部还是员工,在体力透支的情况下,却毫无怨言,没有一个人躲在旁边节省体力,没有安排工作的就找工作做,清点工具、准备设备、联系资源……。结束内窥工作的蔡学军同志主动参与发动机的拆装工作;带着腰伤坚持工作的李宗泽;已从事多年管理的部门干部郑向东、王亚生亲自参加拆装,并在吊装发动机时,充当了打前吊架葫芦的主力军;A检车间值班经理魏强是本次最熟悉换发工作程序的成员,在总体工作指挥上,他统一进行人员搭配,无论是拆旧发的每一步复查、工装设备的到位,还是装新发过程中全面指挥,他都表现出色。在整机吊机回沪后,他又和王萍留下来多停留了两天时间,清理航材,协助办事处处理发动机出关的手续。
正是有了他们的精诚团结,正是有了他们的工作热情,正是有了他们的默默奉献,B2388机才得以尽早投入航班运营。
摄影:郑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