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管局主办中国气象学会首届航空气象分会场

  10月24至27日,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在成都隆重召开。在本次年会中,空管局首次主办了航空气象分会场,并获得圆满成功。

  10月24至27日,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在成都隆重召开。在本次年会中,空管局首次主办了航空气象分会场,并获得圆满成功。

  本次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以“气象科技创新与防灾减灾”为主题,共设18个分会场。为了扩大交流与合作,全面展示民航气象的整体形象与丰硕的发展成果,提升民航气象在国内气象科学界与业务应用部门的地位,空管局申办了以“航空气象探测、预报、预警技术进展”为主题的航空气象分会场。

  本次航空气象分会场的举办,得到了总局空管局领导的大力支持,李宗冀副局长专程到会指导。分会场共收到来自民航、空军、地方气象、高校等部门的投稿共计150余篇,其中,录用民航气象系统的投稿58篇,系统外投稿28篇,内容覆盖航空气象探测技术、预报预警方法、信息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领域,并对高原、地形复杂机场的航空气象服务进行了探讨。分会场还分别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香港天文台,空军航空气象防化研究所、解放军理工大学的专家做专题报告,民航、部队、地方气象的代表约80人与会。

  本次航空气象分会场交流与往年的民航气象技术交流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开放性。航空气象分会场借助中国气象学会的大平台,吸收了来自民航气象系统内外的各方专家,就航空气象相关问题作广泛的交流;

  2、专家的指导与参与。会议期间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朱江、邹捍研究员,北京大学张庆红副教授等知名专家到会指导,大大提升了本分会场交流的科学性。

  3、会场交流踊跃。会场上,专家点评与代表们的积极讨论交相辉映,使会场交流的气氛非常热烈,达到了极佳的学术交流效果。

  4、报告论文的水平持续提高。民航系统参与本次分会场交流的论文代表了近两年民航气象的业务与研究现状,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更强的应用性研究特点;(2)数值预报技术的应用;(3)传统与新型资料更有效的运用;(4)新型探测手段的运用;(5)信息技术更有效的运用;(6)危险天气的告警、预警等方法的尝试和探索。

  5、此次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扩大了航空气象的影响。分会场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香港天文台及其他兄弟单位的支持和关心,参会人数众多,会场组织有序,交流踊跃,得到中国气象学会、各与会代表的高度赞赏,并充分展示了民航气象在航空气象领域的研究能力与业务水准。

  气象学会年会航空气象分会场的胜利召开,对于展示民航气象的发展成果,提升民航气象在国内气象科学界和业务部门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