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航1246,呼和,雷达服务终止,联系北京134.25”
“联系北京134.25,再见,国航1246”。
22日23点57分,随着呼和浩特区域管制员一声指令,国航1246(执行海拉尔——呼和浩特飞行任务)航班由呼和浩特区域转频到北京区管中心9号扇区,北京区域管制员开始对呼和浩特高空实施指挥,这标志着从2006年11月23日零时起呼和浩特高空管制区8400米(不含)以上的管制空域正式移交给北京区管中心。
呼和浩特高空管制区的顺利移交,将会减少华北管制区域之间的协调环节,加速空中飞行流量,优化管制环境,提高安全保障系数。还有利于管制员准确掌握航班上升下降时机,减少航油损耗,方便旅客出行。同时, 为2008北京奥运会航班的安全与便利提供了可靠保障。
中心高度重视移交工作,针对呼和浩特管制区域的结构特点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制定了详细的过渡实施方案和应急保障方案,从硬件和软件保障方面认真组织实施。先后两次派管制员到京学习设备,帮助过渡,北京区管中心也先后派管制员来呼进行了5个多月的跟班学习,同时充分利用模拟机与北京管制员进行高低扇模拟练习,熟悉了交接指挥程序。北京、呼和浩特双方经过半年多的过渡准备,进行了多次演练,确保了高空管制区的顺利移交。
呼和浩特高空管制区域38万平方公里,区域跨度非常大,最长航路达600公里;航路航线纵横交错,结构复杂,冲突点多;与蒙古国相邻,有两个国境点,每天飞越航班270多架次。为此,中心技术保障部门为北京区管中心在区域内的不同位置安装了7个甚高频台,以保证北京区管的通信畅通;另外国境实施两个不同的管制区的高低扇运行模式在我国是少有的,中蒙三个管制部门之间重新进行了协调并签订了相关协议。(呼和浩特空管中心 张旬,刘锦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