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密林中的“保密密码”
1939年7月,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于温州平阳县凤卧乡秘密召开,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浙江党组织召开的唯一一次全省党代表大会。这场在日军轰炸与国民党顽固派围堵中成功举办的会议,创造了“零泄密”的奇迹。
血色岁月中的保密密码
1939年浙南形势危急,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秘密筹备。彼时,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浙江地区局势严峻,会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面临巨大挑战。为确保大会顺利安全召开,中共浙江省委和平阳县委周密部署,党群同心,共同实施了三重保密屏障。
地理屏障与群众防线
中共浙江省委经过认真的调研分析,因其群山环抱、竹林密布的地形优势,以及“红透了”的群众基础,最终选定在浙江南部的平阳县凤卧乡冠尖村召开会议,同时选定该乡的马头岗村作为备用会场,以应对突发状况。但周边驻有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和特务便衣队,稍有不慎,会议就可能被破坏。为确保会议安全,浙江省委和平阳县委做了周密部署。在情报传递方面,当地地下党员组成警戒网,平阳县委在大会地址周围数十里内外的主要镇街建立“消息树”,旦有紧急情况,白天以烟为信、晚上以光为号传递情报。时任浙南特委常委、平阳县委书记郑海啸,积极发动群众担任“线人”,党员们白天融入群众劳作,暗中观察,晚上分组巡查,不放过任何可疑迹象。
信息切割与动态转移
经过前期充分准备,7月21日,26名正式代表、7名列席代表分批乔装汇入,仅通过单线联络。会议文件则采用明矾水密写,重要内容仅口传不留痕。当会议进行到第四天时,附近村里的反动分子突然回村,并在当天下午匆匆离去。省委得到消息后,敏锐意识到危险临近,立即决定将会议紧急转移到马头岗召开。为了不引起敌人注意,当地群众自发协助,他们捂住全村狗嘴,让代表们和警卫队伍悄无声息地完成转移。数日后因国民党军队异动,又重返冠尖召开。正是这种高度的保密意识和细致入微的安排,使得省一大在敌人的眼皮底下顺利闭幕,圆满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重大使命。
后勤保障的隐形战场
大会的筹备工作得到当地群众的鼎力支持。其中,马头岗村的备用会场是借用了一对新婚夫妇的婚房,之所以选择该房屋,一方面是考虑房屋后门靠近山路,方便代表们遇到紧急情况迅速撤离;另一方面则是房内物品较少,方便搬动和清理。除此之外,当地群众还积极参与了会议物资、安保等筹备工作。其中有一件趣事。当时物资匮乏,大会期间除了开幕和闭幕的两次会餐,其他时间都是两三个菜加一碗汤。有一天夜里,村民给省委书记刘英送了一碗鸡蛋炒粉干,他高兴地说:“今晚是特别优待了。”这样的“优待”,既体现出共产党员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又反映了我党扎实的群众基础。
在10天的会期中,日军飞机6次飞越侦查,国民党部队3次逼近至5公里内,却始终未能发现会议踪迹。这份用生命守护的保密答卷,确保了《关于抗战现阶段浙江党的任务决议》等关键文件安全传达至全省55个县党组织,为赢得浙江抗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我党在浙江百年奋斗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85年前,凤卧乡的油灯照亮了浙江革命的未来。当年用明矾水密写《特委工作报告》,如今使用量子加密进行传输, 从山林到云端,保密战场的时代变局,变的是技术形态,不变的是“九分九也不行,非十分不可”的保密铁律。正如省一大《政治报告》所书:“克服困难去争取更大的胜利”——这既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新时代温州空管人的铮铮誓言。(通讯员:陈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