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报》背后的保密风云
1937年,抗战烽火席卷中华大地,温州平阳鳌江一群进步青年以笔为枪,创办了《战报》,后几经更名发展为《平报》。这份看似普通的日报,实则是中共地下党组织在国统区秘密领导的舆论阵地。在国民党当局的严密监视下,《平报》不仅传递抗战强音,更肩负着隐蔽战线的保密使命,成为浙南游击区情报传递与革命力量保护的关键纽带。
舆论阵地与秘密战线的双重使命
1937年8月,鳌江进步青年王栻、项经川等人创办《战报》,以油印小报形式张贴街头,宣传抗日救亡思想。随着国民党对舆论管控的收紧,《战报》被迫停刊,但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与浙南特委并未放弃这一阵地。1938年12月,原班人马以“平阳县动员委员会”名义重组《平报》,借国民党内部矛盾巧妙周旋,成为中共地下党实际领导的“红色报刊”。
发刊词中,《平报》公开宣称其使命为“启迪民众文化”与“坚定持久抗战信念”,副刊《持久》更寓意抗战必胜决心。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份报纸的编辑部、印刷厂与发行网络,始终与中共地下党组织深度绑定,既是舆论武器,也是秘密联络站。
党组织的秘密布局
1938年4月,中共鳌江中心支部成立,梅康任书记,项经川、黄藻如等党员直接参与办报。报社内设立由林夫(木刻家、地下党员)直接领导的党小组,黄藻如任编辑部主任,杜贤宏负责营业部。党组织通过撰写社论、控制版面内容,将党的政策暗藏于新闻报道中。例如,前线战讯不仅为民众提供信息,更成为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了解外部局势的重要渠道。
在物资匮乏、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党组织多次以秘密方式资助,保证了《平报》的正常出版。1940年2月24日,平报社印刷厂建成后,立即秘密承接了一项高危任务:为中共浙南特委印刷文件《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人们白天印刷报纸掩人耳目,深夜赶制党的机密材料,完成后通过伪装成普通货物的木箱,由地下交通员分批将这些珍贵的革命资料顺利运到根据地,受到了中共浙南特委的表扬。
保密智慧的生死较量
面对国民党特务的频繁搜查,《平报》团队发展出一套严密的保密机制:一是信息加密:重要会议常于深夜在民居或郊外举行,稿件传递使用暗号,敏感文件藏于书籍夹层或衣物内衬。二是人员伪装:通讯员化装成商人、学生,甚至利用报社公开身份掩护地下党员活动。营业部主任杜贤宏以经营报纸为名,实际负责情报中转。 三是紧急处置:1940年3月报社遭查封当晚,党小组长孙亦初迅速销毁文件与印刷模板,确保党的机密零泄露。
这些措施与周恩来领导的中共秘密工作精神一脉相承。正如周恩来曾强调:“保密就是保生存、保胜利。”《平报》的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
隐秘战线的精神丰碑
尽管《平报》在保密工作上做了诸多努力,但随着其影响力不断扩大,“红色”属性逐渐引起国民党当局的警惕。1940年3月14日晚,平报社还是被查封。这份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党在国统区最早创办的报刊之一,浙江全民族抗战时期第一份党领导的报刊,最终被迫停止了公开的宣传工作。
《平报》虽仅存续一年零三个月,其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公开宣传抗战,更在于构建了一条连接浙南游击区与党组织的“隐形桥梁”。从《战报》的街头呐喊,到《平报》的隐秘斗争,一代青年以智慧与忠诚,在舆论战场与保密战线双重领域捍卫了革命火种。
80余年后的今天,《平报》旧址“白理楼”仍矗立于鳌江镇,斑驳砖墙无声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这份报纸的故事,不仅是抗战宣传史的缩影,更是党的保密工作“保生存、保胜利”的经典案例。如今,虽然硝烟早已散去,但《平报》背后的保密故事,依然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保密精神,坚决守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通讯员:陈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