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至14日,受冷涡系统东移加强影响,华北地区遭遇历史同期罕见的持续性大风天气,过程持续3天,山东局地最大阵风达29米/秒,初期伴随强对流降水,对航空运行构成严峻挑战。青岛空管站气象台严格落实上级要求,以“协同联动、强化服务、全程管控”为核心,统筹资源配置,强化责任落实,圆满完成极端天气保障任务。
一、详细研判需求,锚定风险阈值筑根基
针对此次冷空气过程风力强、持续久、致灾性高的特点,气象台提前收集大风历史案例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并主动对接管制、运管委、航司等重要用户,深入调研侧风、风切变等关键要素对运行的影响阈值,建立“用户需求清单”,为后续提供个性化预报和服务产品筑牢根基。
二、配强值班力量,确保人员零缺口
为妥善应对此次恶劣天气,气象台要求台领导靠前指挥,安排首席和领班预报员轮值,为大风期间预报和服务结论把关。同时,果断启动骨干支援机制,配强一线值班力量,充分考虑因天气导致交通不便时的人员调配问题,提前做好备份安排,以“人员零缺口、服务不断档”为目标,筑牢人力支撑防线,切实压实安全责任,全力保障气象服务工作稳定有序运行。
三、全流程风险管控,制定闭环任务清单
1、超前部署,隐患排查无死角
4月10日起,气象台各科室进入备战状态。预报室提前准备天气展望,广泛收集大风历史数据和保障案例,详细了解用户使用标准;技术室通过ASIS网收集行业内大风风险案例,形成防风技术要点;综合办进行综合安全检查,收集风险点。
2、专题会议,风险识别全覆盖
4月11日保障准备会上,围绕“运行安全、设备安全、人员安全”三大维度,各科室集思广益识别风险点20余项,涵盖业务设备故障导致的数据中断风险、非业务设施破坏隐患、院区工作人员安全及职工通勤安全等各个方面,力求不遗漏任何一处细节。针对风险矩阵,气象台逐项制定防控措施,形成包含“预报服务、设备巡检、应急响应、后勤保障”四大板块的44条科室任务清单,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实现“清单化管理、销号式落实”。
3、协同联动,应急准备再升级
会后,技术室迅速准备好不正常事件报告样例,作为突发事件上报的参考依据;综合办对部分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并加固,同时备齐应急物资;设备室对外场设备展开细致巡检,认真测试备份风探测设备,确保风向风速探测数据准确无误且连续稳定,并提前安排好应急车辆;预报室和观测室巩固大风天气相关应急预案、工作要求及行业规范。
四、靶向优质服务,筑牢气象保障屏障
针对此次天气过程,气象台提前两天发布大风、雷暴天气展望,提前 24 小时每日定时发布两份天气专报,及时更新结论,并向用户进行风险提示,与中小机场保持密切联系,做好复杂天气下的中小机场帮扶工作。考虑到本次大风过程对用户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侧风、强阵风及风切变颠簸,秉持“需求导向、关口前移”理念,气象台在各类预报产品及服务中专门增加了平均侧风和最大侧风的预报项目,并在运管委会商结论中增添阵风的逐小时预报,服务时重点聚焦对用户有影响的要素阈值,提供个性化服务,确保气象服务高效实用。
数据显示,本次冷涡影响期间,青岛机场连续三天最大平均风速达 14m/s,阵风最大 22m/s,2架航班因低空风切变复飞。气象台提前预警,持续加强临近服务,本着“预报精准到小时、影响明确到场景”的精细化服务目标,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为极端天气下的运行安全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决策支持。
五、复盘固化经验,构建长效保障机制
天气过程结束后,气象台迅速组织预报和观测人员进行复盘总结,设备室对设备设施进行全面检查修复;技术室认真总结此次大风过程的保障情况,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并归纳形成《大风保障方案模板》,为同类天气保障提供可复制的标准化方案,实现“一次实战、全面提升”的闭环管理目标。
结语
此次极端天气应对,青岛空管站气象台以“全链条防控、全要素保障”为抓手,将气象服务深度融入航空安全体系,用优质服务和高效协同筑牢安全防线。未来,气象台将继续秉持严谨负责的态度,聚焦“监测精密化、预报精准化、服务精细化”目标,不断优化保障措施,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极端天气应对机制,为守护航空运行安全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青岛空管站 贺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