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革命先辈的智慧与坚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浙南游击区诞生的六面密印(又称六面内章),便是其中一段独特的保密传奇。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浙南游击区斗争形势严峻。敌人频繁的“清剿”行动,使得游击区与上级党组织、地方武装之间的通讯联系变得极为困难,情报传递的安全更是时刻受到威胁。一旦情报被敌人截获,革命事业将遭受沉重打击。在这样的绝境下,六面密印应运而生。
这枚看似普通的木制密印,外观如同骰子,却蕴含着独特的保密智慧。密印的五面刻花(星星纹样),这些花纹成为了游击区内部识别“自己人”的关键标识。而另一面中间空白,则被赋予了特殊含义——暗示“军情十万火急”。
1935年2月,在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进行长征以及南方各游击区被国民党军分割、包围、进攻的艰难时刻,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组建。挺进师历经艰难孤军深入浙江,会合当地党组织和革命力量,开展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斗争。
为保持联系,挺进师建立了地下交通站,发展交通员,传递情报、护送人员、转运物资。当年9月,红军挺进师政委刘英派人将密印送至泰南区(今温州市泰顺县),并附上详细的使用说明。从此,这枚密印更成为了游击区传递机密情报的重要工具。
泰南区使用六面密印后,通讯安全得到了极大保障。当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向闽东霞鼎泰中心县等友邻武装力量传递调令时,泰南区便会在文件上盖上密印。收到调令的一方,只需查看密印的标识,就能迅速判断情报的真伪和紧急程度。闽东霞鼎泰中心县曾多次接到盖有中空面印记(代表“军情十万火急”)的调令,每次都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响应,迅速赶赴泰南区参加反“清剿”斗争。
六面密印的存在,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游击区的机密信息得以安全、准确地传递,成为了革命斗争胜利的关键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让我们从六面密印的历史故事中汲取力量,传承革命先辈的保密精神,以警惕意识为盾,以创新技术为刃,用忠诚与担当筑牢新时代的保密防线,继续守护好这份使命与荣光。(通讯员:陈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