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随便一物,只要粘上智慧二字,就仿若布满了光环。智慧城市、智慧社区、以及现在的智慧机场。究竟智慧二字,智在哪、慧在哪,似乎并不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至少智慧的效果如何,更是鲜有人去考证。正如眼下时髦的互联网+,凡事“+”之后,就变得无所不能,无所不包,似乎这个世界只有互联网就行了。殊不知,在投资领域,这股“网络泡沫”似乎又有破灭的迹象,互联的死亡正在一天天上演,“不差钱”的时代也随着“股灾”渐行渐远。而在民航领域,也因为“BAT”中“A与T”对机场的关注,“一石激起千层浪”,智慧机场的规划、研讨、建设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出了尖。
然而,冷静思考智慧机场的内涵与外延,恐怕并不是简单的建设,或是商业化那么简单,它更多意义上还是管理与优化的问题。我们需要清楚地意识到,“智慧”或“智能”的关键是语言与行为,而不是简单信息化或标准化;是建立在信息化与大数据化基础上的智能挖掘与解决方案。因此,从现代机场运行管理的实践来看,智慧机场应该是建立在三网融合基础上的,能够实现云计算、数据交换与信息安全的,应用于仿真规划设计、运行监督管理、流程整合优化与商业旅行服务等方面,且遵守行业监管框架与运行管理规则的数字化平台,其在应用领域至少有四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是模型仿真。这种智慧,是我们在机场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最为缺乏的。首先,这种仿真,可以前移到机场的选址环节。众所周知,机场选址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气候条件,如果我们能够获取某个地域的历史气象数据,就完全可能运用仿真平台,来一场空管运行的模拟,从而确定该地域的气象条件对未来机场运行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更为可信的决策依据。其次是机场的整体设计,包括航站楼、货站、飞行区等,使得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其运行保障能力预测方面更为精确。最后,则是航站楼内的布局与投入使用时的预演,这为完善新设施的启用方案奠定了基础。
第二是运行管理。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民航局下发的机场保障标准的执行,在具体的实施环节,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就是无法采集原始数据。譬如,对于作业时间的参考,究竟是航班落地时间,还是轮挡时间,或是开舱门时间,都存在着这个时间如何能够被实时、准确采集的问题。因此,智慧机场在运行管理方面的最直接应用就是如何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以及智能读取等技术,有效实现机场运行过程中人员身份识别、作业时间与地点数据自动采集、运行线路监测与规则监控,甚至包括机位分配、资源配置与优化等。当然,在机场安全管理方面,智能技术也应该是大有所为,如机场围界的智能监控、飞行区交通秩序管理、飞行区外来物的智能监控、作业现场的智能监管等。
第三是流程优化。根据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大数据应用调查报告,被调查企业在大数据技术方面的应用主要是优化流程、提升运行效率。从全民航运行效率提升的角度看,这应该是机场智慧化发展的重点。建立在“智慧机场”基础上的流程优化,就是通过对现场作业人员标准规范、设备设施的运行轨迹、性能状态,以及服务对象的行为习惯等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对现场运行、设备设施配置、功能布局等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如通过对跑道、联络道、滑行道、飞机滑行、特种车辆运行线路、区域划分等等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实现跑滑优化,达到提高飞行区运行效率的目的;而通过对旅客行走线路、问询情况等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实现对机场航站楼标志标识的重设、柜台分布与商业布局等的优化。
第四是服务体验。这恐怕是眼下各机场最感兴趣的话题,即希望通过对旅客消费行为与习惯的观察,借助社交工具、互联网平台与电子商务等手段,促进机场商业开发或是获取更多的非航收益。譬如,直接对机场零售、免税业务实施电子化,借助第三方支付与物流服务,开发机场的电商服务。然而,这种做法是否具有较高的价值,或是否真的能够给机场带来较高的收益,确实没有得到证实。
因此,立足于机场管理机构身份的智慧机场建设,其核心应该是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集机场运行管理、安全监控与商业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平台。基于这个数字化平台实现的数据挖掘与商业智能,才可能产生有利于机场运行管理水平提升,或客户服务体验的语言与行业行为(解决方案)。(航家作者:邹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