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要立足基础设施的协作,深化地面道路、轨道交通、航空运输与通用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对接合作,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逐步形成京津冀通用航空服务快速响应区,充分发挥通用航空在交通运输、社会服务和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京津冀的协同发展首先要立足基础设施的协作,构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从基础设施的合作入手,深化地面道路、轨道交通、航空运输与通用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对接合作,形成区域一体化的交通体系。在产业经济发展方面,京津冀一体化更加强调产业对接,构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引导区域内企业推进生产环节转移,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形成区域间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链。
经济新常态与通用航空
我国经济形势的新常态引发了众多行业的新常态潮,商务航空也难以独善其身。2014年,我国商务机机队规模、飞行小时数和主要机场的起降架次都遭遇了增速下降的困境。一方面,降速度、调结构意味着国家以往的粗放型、依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将会彻底转向依靠消费和创新拉动增长,能效比低的、技术含量低的、产能过剩的各类产业项目将逐渐被淘汰,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项目将会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和资源支持。通用航空制造对于我国打造完备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意义重大,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务航空服务业是高端商务服务的核心业态,也是中国参与和融入世界商贸活动所必须要有的载体平台,可以说,通用航空的特有属性和优势将必然使相关产业迎来重要发展契机,成为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新动力意味着国家将充分发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推动中国经济向中高端迈进。在深化改革上,当前制约通用航空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制度制约,包括通用飞机引进价格高、运营成本高、机场等配套设施滞后、空域管制限制等等,如果这些制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得到有效去除,将会为通用航空发展带来根本性的促进作用。在科技创新上,以我国高铁产业为例,自2004年通过与国外顶尖企业联合设计、技术交流引进,到2008年我国第一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投入运营,再到2014年与世界顶尖企业同台竞争,短短十年时间,中国高铁产业发展速度之迅猛让世人惊叹。与之相比,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航空制造业的战略核心地位更加重要。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引进、技术攻关力度越来越大,投入越来越多,我国的通用飞机制造与世界一流水平之间的差距也会逐渐缩小,而随着市场上性价比更高、拥有自主生产、维修、改装能力的通用飞机机队规模的大幅增加,我国的通用航空市场也自然会越来越繁荣。
京津冀一体化与商务航空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来加快推进。2014年底,民航局发布了《关于推进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的意见》。随后,京津冀三地签署机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落实指示和意见进一步明确细化相关工作。可以预见,随着三地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入,京津冀通用航空业将迎来突破性的发展机遇。尤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政策支持层面。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随着战略的强力推进,以往阻碍商务航空发展的政策壁垒、制度约束都有可能成为下一步改革突破的重点,地区通用航空业发展环境将越来越宽松,政策支持力度也将越来越大,包括领域资源开放、收费改革等方面都可能率先成为试点。二是在机场建设方面。公务机起降难一直是束缚行业发展的一条重要绳索。在民航总局发布的《意见》中,就发展商务航空明确提出要支持配合完善通用机场布局,在北京周边选址建设可供公务机起降的通用机场,支持加强通用航空配套服务保障设施建设,增加支线机场通用航空设施。随着区域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的不断完善,“一小时”交通圈的形成,在北京周边中等城市建设的公务机场都将作为重要节点融入其中。三是在业务需求上。京津冀本就是国内商务航空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区域,业务基础好,随着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更加突出,此外,京津冀地区还是“一路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未来的增量业务必然将会进入一个爆发增长期。
原文发表于《中国民航报》,2015.6.9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民用航空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