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说话:从清明假期看行业复苏

今天我们聊一聊清明假期民航的恢复情况,以及对未来行业复苏的趋势判断。

 

根据官方统计,清明三天假期,中国民航完成旅客运输量432.8万人次,同比2020年增长256.4%,但是同比2019年下降10.7%;平均客座率73.4%,同比2020年提高了8.1个百分点,但是同比2019年依旧下降了7.1个百分点。

这个结果有些意外,整体业务量和运营效率都高于去年,但是依然落后于疫情之前的2019年。在清明假期之前,有许多对行业复苏的乐观估计,对比现在的结果是有些意外落空。

按照当前的趋势判断,4月份的业务量依然不会超过5000万,也就是说中国民航的4月份依然恢复不到去年10月份疫情之后的复苏高点。未来的八个月,行业的复苏依然压力山大。

今年的清明假期,对比2019年行业整体下降了11%。但是有航空公司和机场已经超越了疫情之前。而大航空公司和大机场依然落后于疫情之前,这与战略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

根据疫情发展和疫苗的普及状态,我们做一个行业判断:现在国内市场已经具备了全面恢复的基础;国际商务市场会逐步恢复;国际旅游市场在今年的暑期旺季之前不会有大的改变。

做大做强国内市场是三季度之前航空公司和机场必然面对的战略选择,如果犹豫、错失良机、调整力度不够、创新手段不足,就会丧失竞争地位。

下面我们讲关于行业复苏的两个参考基准:

第一个基准是全行业的月旅客运输量达到5100万。也就是2020年10月疫情之后的复苏高点,预估在今年5月份能够达到。

第二个基准是全行业的月旅客运输量达到6200万。这是疫情之前2019年8月份的行业历史高点。预估要等到今年的七八月份,如果七八月份不能实现,就要等到10月份。

当然这是从行业层面对比疫情前和疫情中所做出的复苏判断基准。航空公司和机场可以基于时间节点,计算自己的复苏目标基准。经营战略上,国际市场转国内市场,并不是所有的宽体机都适合国内市场。现在是不是已经觉得窄体机在国内市场出现了短缺?要不然也不会由“随心飞”变成了“闹心飞”,由于供给不足造成了投诉增加。行业复苏需要大家认清形势,想办法积极主动寻突破。

谢谢大家!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