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周曙光:建议推动“智能低空天网天路”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科为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周曙光建议,应在国家层面依托高速路网加快建设“智能低空天网”,将其作为国家发展“低空经济”的战略部署和国家重大新型基础设施。

周曙光。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低空经济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此次参会,周曙光提出了《关于将智能低空天网天路作为国家重大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议》。

3月3日,周曙光告诉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发展低空经济要统筹解决好安全、效率、成本三大问题,将空域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实现可通达、可监管、可运营。

目前,国家已建立低空综合监管服务平台(UOM),监管低空飞行活动,但商业化运营体系缺乏系统规划,各类飞行活动各行其道,场景零星化,空域碎片化,航线不固定,设施不协同,信息数据不共享,安全运营难以保障,亟待国家统一规划、支持建设低空经济运营的“全国一张网”。

周曙光解释称,智能低空天网是指要统筹建设好低空经济“四张网”,包括配套物理设施的“设施网”、低空感知及通信的“空联网”、数字空域及操作系统的“航路网”、数字化管服系统的“服务网”,以场景化、标准化、模块化为引领,构建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架构、数据接口,打造“全空域、全开放、全流程、全因素、全数字、全兼容”的低空智能融合系统,实现四张网、飞行器、监管平台互联互通,支撑多航线多场景、高频次高密度低空飞行。以应用场景标准化为牵引,在国家层面推动出台技术标准、航线标准、安全标准、产业标准,带动低空经济产业化落地、规模化发展、商业化运行。

智能低空天路是智能低空天网在高速公路的重要应用场景,全国高速总里程17.7万公里,服务区近8000个、收费站近1.1万个,依托这些基础设施布局低空飞行服务站,辐射半径50-100公里区域,地面交通与低空交通互联互通,形成空地一体的立体交通网,可覆盖全国90%以上的人口和70%以上的国土面积。在低空物流、巡检、文旅、应急救援等方面,催生标准化、规模化的“高速+低空”新业态、新场景,资源共享、主体清晰、军民两用,在经济、社会、国防等方面都具有巨大价值。

周曙光建议,在国家层面推动“智能低空天网”“智能低空天路”建设。一是国家像推进地面高速路网建设一样,重视低空立体交通网建设,将“一网一路”作为国家战略新型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和“两重”项目,推动低空经济“全国一张网”建设。二是国家层面制定“一网一路”专项支持政策,推动场景、技术、航路、安全、产业等标准落地,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建设运营;将陕西列为国家“一网一路”建设试点省份,在全国率先制定“一网一路”建设标准及应用场景落地政策。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