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白色宝藏” ——西藏积极加强冰川保护

  “21世纪末,部分地区冰川物质损失、湖泊水体上涨、河流径流整体增加,亚洲水塔整体供水能力增强,同时冰冻圈灾害风险将进一步增大。”2024年8月18日,在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发布会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西藏冰川的加速消融和退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冰川变化对生态系统、水资源、旅游和自然灾害防治产生了新影响、构成了新挑战,影响了高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高度重视冰川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西藏自治区冰川保护条例》,将冰川保护作为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重要研究内容并取得重要成果,建成高危冰湖综合监测预警平台,顺利完成全区冰川(冰雪)、冰湖资源本底调查,开展西藏典型冰川与冰川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研究,为加强冰川保护、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冰川变化监测

  “近50年来,不同类型的冰川规模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不同类型典型冰川分布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趋势呈现差异性特征。”自治区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4年,在前期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自治区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展了西藏典型冰川与冰川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研究,主要通过布设典型冰川末端现场水文气象自动监测系统以及无人机航测与遥感监测,围绕西藏自治区各主要冰川作用区不同类型的七条典型冰川(米堆冰川、波戈冰川、来古冰川、措嘉冰川、龙巴萨巴冰川、杰玛央宗冰川和展穷冰川),联合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结合野外调查、室内测试分析等手段,开展典型冰川动态变化、冰川区生态系统格局和功能、生态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估,最终形成了《西藏典型冰川与冰川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研究报告》,初步构建了典型冰川水文气象监测系统,查明了七条典型冰川的几何形态变化特征,调查了七条典型冰川分布区的生态系统格局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了冰川退缩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演变趋势。揭示了米堆冰川退缩后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植被群落和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多样性等特征,以及环境质量现状和生态风险。

  

  此外,第二次青藏科考选取拉萨河流域,聚焦“冰”的独特禀赋,建设“用得上、留得下、有影响”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科考平台,以冰冻圈及其变化的链式响应为切入点和研究主线,开展地球系统变化的多圈层综合观测、预警与管理,分别在上游自然过程主导区、中游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叠加区和下游人类活动影响区建成冰川—大气—水—土壤—生态等多圈层综合监测体系。科考平台已作为我区“十四五”十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内容整体稳步推进,为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地球系统协同管理的科学平台。

  

  加强冰川灾害监测预警

  2018年10月16日和10月29日,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连续发生冰崩堵江灾害,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立即组织全国专家学者力量开展灾害现场科学考察研究,分析研究了冰崩堵江原因,迅速完成了《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冰崩堵江事件科学评估报告》,指出了冰崩灾害继发的潜在风险,提出了冰崩堵江区的灾害避险科学应对方案,科学支撑了冰崩灾害影响区的生态搬迁对策,并建立了西藏首个冰崩堵江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2021年3月22日,科考队建立的冰崩堵江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发现雅江水位异常上涨,经过科学分析判断色东普沟再次发生堵江并成功实现预警,第一时间将有关堵江灾害信息通报了林芝市,为林芝市紧急采取后续应对行动提供了宝贵科学依据,为避免各族群众生命安全和重大财产损失作出了实质贡献。

  “我们将继续履行好科考保障服务职能,全力支持各项科考任务的实施,预祝第二次青藏科考在服务青藏高原绿色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中不断作出更大贡献!”林芝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第二次青藏科考针对冰崩和冰湖溃决灾害,建立了雅江色东普冰崩堵江灾害和中尼边境次仁玛错冰湖溃决灾害等“用得上、留得下、有影响”的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雅江色东普冰崩堵江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已实现了5次成功预警,国家应急管理部门专门致信感谢第二次青藏科考在监测预警减灾工作中取得的积极成效,并纳入国家应急管理成功示范案例;组织多部门开展西藏米堆冰川—光谢错联合科学考察研究,提出米堆冰川潜在冰崩风险的咨询评估报告,用于指导国家防灾减灾工作。

  此外,针对亚洲水塔水汽输送,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采用前沿科学问题和高新技术结合的创新模式,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开展了亚洲水塔三维立体观测,提出了亚洲水塔观测—模拟—预警一体化集成方案,已成为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经典案例。针对亚洲水塔最敏感的冰川变化,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完成了《关于我国冰川变化影响及对策的报告》《加强中国冰川变化监测的总体方案》等报告,为国家战略决策服务。

  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

  “7100”饮用天然水源自主峰海拔7100多米的念青唐古拉山雪峰冰川融水。千万年的纯净冰川自然融化后,渗透至地表下480米的火山岩层,与纳木错千年地下水融合,历经千年高寒、高压、高磁、高矿化,自然喷涌而出形成冷泉水,是罕见的天然水源。

  近年来,拉萨市将天然饮用水产业链作为重点支持发展的八大产业链之一,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借着政策的“东风”,西藏纳木措实业有限公司凭借着优质水源、进口全自动生产线等,实现生产流程可视化,让“7100”饮用天然水在瓶装水市场上拥有了较强竞争力,也为周边农牧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7100’‘纳措琼母’‘鑫纳木措圣水’等饮用水作为该公司的拳头产品,如今已累计实现销售额5021万元,占当雄县饮用天然水市场的30%。”西藏纳木措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洛桑介绍,“发展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环保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在不破坏当地环境的同时,有效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公司是拉萨市农牧民转移就业基地,自成立之初,为112户614名困难群众解决就业问题,为周边群众累计分红234.69万元。”

  近年来,我区经信、文旅、体育等部门全面掌握涉及冰川矿泉水、冰雪旅游、冰雪运动等项目底数情况,履行行业监督管理职能,确保冰川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管理、运营等依法开展。

  不仅如此,冰川所在地政府加强冰川项目开发的监督管理,确保冰川项目建设、管理、运营依法开展,指导帮助原住居民采用有益于冰川及其周边生态系统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支持和引导原住居民从事环境友好型经营活动,践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推行人地和谐的生态产业模式,完善生态管护岗位选聘机制,优先安排冰川所在地及其周边的原住居民参与生态巡查看护等工作,并给予适当补助。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