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上午,成都维修基地党委副书记张祯出现在生产支援部板房外,准备走进班组,了解班组实际情况。由于工作条件的限制,组员都是12小时与车辆打交道,平时很少接触电脑,所以张书记与班组长经常通过电话的方式保持联系。
4月初,张书记又一次拨通电话:“徐班长,你什么时候安排我到班组交流啊?”接到电话后,徐班长结合班组实际情况给与回复。约定本月26号,邀请张书记来班组看看。
镜头一:上午9:30,在生产支援部101室板房内,徐荣将班组的基本情况,车辆设备老旧实际情况,如何对车辆进行维护保养等问题做了介绍,同时,张书记还听取部分班组成员对车辆保养意见后,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建议班组实行承包责任制来保障车辆技术状况,确保了内场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镜头二:上午10:30,在停放充氧车板房前,他向组长详细请教充氧车使用的秘诀,还说:“以前我在内蒙的时候,经常看见别人充氧,自己从不去充氧。”““ 嗯?为什么啊?”组长皱着眉头,他幽默地回答:“以前干活,手套就没干净过,让我充,不怕成定时炸弹啊?”这一句话,打开了徐班长的话匣子:“平时班前会,班后会,我会把当天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让大伙都清楚工作中风险点。针对这类高风险的工作,班组派专人开充氧车。他叫叶春华,非常熟悉充氧的安全操作程序,有他在,100个放心。”
镜头三:上午11:00,在班组展板前,张书记仔细看着案例:“这不是昨天晚上发生的事嘛,今天就把它弄成案例贴上去了!你们动作可真快。”
“平时大家学习的方式比较单一,只有将鲜活的事件做成案例,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不及时更新案列,很可能下一个犯错的就是班组成员”舒洁师傅说出自己的看法。
看到组员信息的时候,张书记停下了脚步:“我们班组里还有女同志开拖车啊?”组长自豪地答道:“是啊,以前她还是我们副分队长,能力很强哦。”
镜头四:上午11:30,在机坪156机位,她和张书记正在推飞机,她就是张洪英。休息的时候,拉起了家常,我们才得知明年她将退休,曾经因为机构改革,她的编制被取消了,她没有抱怨,仍保持着良好的心态,踏踏实实干着本职工作。与她一起参加工作的女同志调离了一批又一批,而她却一干就是20多年。“班组内的每一位男同志都很照顾我,让我感受到兄妹情,也让我忘记了曾经的遗憾,既然书记今天到班组报到,我们还是家妹儿,那我以后就喊你张哥,你可不要不好意思哦。”她很激动地说。“行!我又多了一个妹”张书记乐呵呵回答着她。说话间,她又接到新的任务,开着拖车疾驰而去。
在回去的路上,张书记感慨道:“这次我来班组报到,才知道组员平均年龄52岁,在这么繁重的工作压力下,你能把这支队伍凝聚出战斗力,你很费心。我这里有个建议,以后无论班组组织什么样的活动,你一定要通知我。”徐荣肯定地点了点头。
这仅仅才是开始,组员需要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帮助,这样班组才会产生更多的原动力,继续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