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网通讯员 戴晓贺: 著名诗人李瑛,当他八十五岁高龄时,作了一首诗《比一滴水更年轻》:当手杖成为我世界的一部分/我比一滴水更年轻/因为这个时代/因为我的祖国
老诗人的这首诗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在群众中尤其是我们白发老人的心中激起了深沉的共鸣,抒发了我们对这个时代、对伟大的祖国、对中国共产党一片深情。
时代,祖国,这是任何一个个人生存的坐标。(地理位置、时间位置)。
人到白首,党近百岁,百年沧桑,万千感慨。
我退体之后,利用大量时间“补课”,补中国历史之课,补中国传统文化之课。这种补课,使我获得了一点历史的眼光,它使我把干巴巴的历史结论变成了有血有肉的生活感受。掩卷沉思,诘问历史,中国人民经历了怎样的时代(祖国)呢?睿智的鲁迅,做出了让人刻骨铭心的回答:“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无论是“想做奴隶而不得”,或是“暂时做稳了奴隶”,总之,都是两个字:奴隶。
在中国的象形文字中,人、民这两个字都是奴隶的意思,而且是刺瞎了一只眼的奴隶,人民=奴隶。
直叫人感慨唏嘘,一声长叹。
先看暴秦,它的残暴促使陈胜、吴广高举义旗,短命王朝草草收场。汉末以始,战乱不已,动乱人不如太平犬。到了我们今天引以为豪的大唐。老百姓的日子其实也不是歌舞升平,安居乐业。白居易的名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碳贱愿天寒”;诗圣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惊心动魄、催人泪奔。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是这个盛唐之下,人民生活的写照。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纸醉金迷,劳动人民的家破人亡,民不聊生,连清代的大文人袁枚《马嵬驿》一诗中都连声长叹:“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很多人很欣赏大宋,说愿意穿越到大宋去生活。认为《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大宋经济繁荣,民生殷实的图景。其实,远不是这么回事。有人考证出《清明上河图》是作者张择端的讽谏之作。画家希望揭示社会危机,引起统治者的警醒与改进。大清官王安石推行的改革,不但没能救民于水火,反而令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王的反对派给皇上送一副写真画《流民图》,画上饿殍遍野、人人相食,连神宗皇帝看了都黯然神伤,暗自心惊。
至于近代大清,我们从电视剧的喧闹中似乎感到天下太平,官民同乐,其实哪有此等好事。真情实况只需去看看外国人写的几本求见乾隆的书,书中写出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的悲惨生活。“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繁荣富饶的证明——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他们明显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学者张宏杰在《饥饿的盛世》书中,指出:乾隆盛世是一个饥饿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是基于少数统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设计出来的盛世,诚哉斯言!
时代到了1840年以后,人民的命运,更是风雪交加。
时代到了1931年以后,中国的前途,更是危如累卵。
为此,诗人艾青悲愤不己。仰天长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俱往矣!
当毛泽东以浓重的湖南口音在天安门广场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时候,当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富起来的时候,当今日中国日益强起来的时候,谁都得承认,中共是引领中国摆脱积贫积弱的历史大功臣。时代,祖国,人民,共产党四位一体,密不可分!谁都不能否认,中共带领人民引导中国走向了一个历史高地。并且有了一个起点不低的前进基地!
正如习近平所说,成绩来之不易。是伟大人民的伟大奋斗,创造了伟大祖国的伟大成绩。
这“四个伟大”,最核心的是因为有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一点,历时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
历史是需要认知的。只有当人民认识了历史,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今天。
习近平在联合国纪念大会上发言时,曾引用美国诗人玛丽安娜・摩尔的诗说:“胜利不会向我走来,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
尊敬的党的领袖,在你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自己走向胜利”的征途上,白首老人的共产党员,我更加热爱党,永远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