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空管站保障点融合程序正式启用

“南方3841,厦门进近,雷达看到了,QO-8X 进场,下到标准气压3600米。”

2025年2月20日零时后,随着厦门空管站进近管制员发出指令,首架执行点融合进场程序的CSN3841航班精准切入程序弧线。随后,由上海飞往晋江的CES6319航班也顺利加入晋江点融合程序。这一具有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优化调整后的厦门、晋江两个机场新飞行程序正式投入使用,也宣告厦门空管站在提质增效的征程中又增添了强力“新引擎”。

期间,华东管理局航务处处长李文海、厦门监管局副局长林金宇、厦门监管局副局长刘海鹰、厦门空管站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蒋立功、厦门空管站副站长陈昊、翔业集团副总经理朱昭、翔业集团副总经理刘玉海、厦门空港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双枝,以及其他民航单位领导亲临管制现场,指导此次空域调整工作。

点融合系统(Point Merge System)作为21世纪空管技术革命性创新,通过几何学原理重构空域结构,以“同心圆导航”替代传统雷达引导,实现航空器“动态驻停”的精准控制。通俗来讲,就是利用“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距离相等”的原则,人为地为飞机制造“刹车”系统,使航空器达到“停”在空中的效果,使等待落地的飞机由原来的各自盘旋升级为排序飞行。

实践数据显示,该技术可有效降低管制员的通话量和工作负荷,节约波道资源,帮助飞行员更好地建立落地次序的情景意识。同时,相较于传统的雷达引导,能形成更为有序的飞行轨迹,提高飞机间隔调配的精准度,减少航空器等待时间与燃油消耗,堪称空域管理的“智能调节阀”。

2024年初,厦门空管站正式启动“厦门地区空域调整及程序优化(点融合)”项目,在民航华东管理局悉心指导及其他空域用户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厦门、晋江两大机场及驻地航空公司,构建起“程序优化共同体”。这是继2015年PBN进离场程序后,对现有空域运行短板进行的一次针对性优化,也是厦门地区空域运行体系的又一次革命性升级。

此次空域调整工作涉及空域狭小、航班量大、空域条件复杂、其他空域用户活动频繁。项目伊始,厦门空管站召开动员大会,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部署,科学制定实施保障方案和任务分解表,拟定培训计划。自去年以来,共召开3次专题研讨会,并多次系统性修订运行手册,对ATS系统、飞行系统等谁参数进行更新。管制运行部组织全体管制员开展了点融合程序专项研讨活动,深入剖析新程序的设计原理、运行难点、风险点以及军民航融合措施等内容,组织不同阶段点融合程序专项培训与考核;技术保障部完成主备自动化系统地图和进离场航线更新,配合管制员进行确认和修改工作,修订各类地图及进离场程序、系统参数等各类数据累计上千个。气象台对厦门及周边区域的历史气象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重点研究了影响飞行安全的复杂天气现象,建立了气象信息实时共享机制,为点融合的运行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该程序于 2024 年 9 月 13 日通过实地试飞验证,10 月 12 日获得了程序正式批复。最终,适逢2025年春运的收官紧要阶段,厦门空管站克服困难,全力保障新程序正式启用。

此次点融合程序的顺利实施,是厦门地区民航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厦门民航在提升空域运行效率、优化旅客出行体验方面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也为厦门翔安机场程序的落地积累了宝贵的先行经验。未来,厦门空管站将秉持破立并举的理念,以久久为功的姿态,与厦门民航各单位携手共进,充分转化此次调整优化的成果,助力地区民航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厦门在国内外航空领域的影响力持续提升。

 

(厦门空管站 范文佳、叶代鹏)

搜索